学院动态

“共享湘西非遗·民族体育文化”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报道(二)

(通讯员张泽文、李强、李琳报道)2025年7月25日上午9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体育人类学专委会副秘书长王钧教授在总理楼三楼会议室进行了以《节庆场域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生产逻辑与价值回归》为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万义教授主持。“共享湘西非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全体学员参与了本次讲座,一同深入探究节庆场域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生产逻辑与价值回归。

图为活动现场(冯佳颖 摄)

王钧教授先从体育文化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切入:辨析“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的差异,阐释文化空间“物理—文化—社会”三元维度的构建逻辑,结合文化生态理论解析场域、资本对社会行动的引导作用;同时梳理体育文化空间的复杂结构,从物质层面的场所设施,到民族传统体育空间承载的社会意义与文化氛围,揭示其受社会、历史、政治交织影响的特性。

随后,王钧教授以彝族火把节为典型案例深入节庆视域分析:解读彝族火把节祭祖、驱疫的文化内涵与“迎火—颂火—送火”的活动结构,剖析斗牛活动对彝族勇猛精神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从“节庆驱动创新”“空间媒介转变(物理→网络)”“政府—企业—参与者协同”等维度,揭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在现代语境下的生产逻辑与价值回归路径。

图为民族体育田野调研组讨论(周志东 摄)

图为民族体育项目培训一组讨论(李强 摄)

图为民族体育项目培训二组讨论(杨佳慧 摄)

图为民族体育项目培训三组讨论(王时应 摄)

当天下午,各小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以圆桌问答、动作展示、案例分享等方式,对王钧教授讲座要点作二次拆解。交错进行的两小时里,观点被不断追问,学员们普遍感到节庆场域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触摸、可对话、可再生的研究现场,也为后续研究打开了全新视角。


下一条:“共享湘西非遗·民族体育文化”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报道(一)

关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