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4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体育教学、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备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类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可以胜任相关专业领域(体育教学、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的实际工作。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领域外文资料;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适应高科技时代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并能运用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独立从事体育教学、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工作,达到相关部门本专业管理岗位的任职要求。
4、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努力把自己塑造成身心健康的体育文化人。
二、专业领域
1、体育教学(540101)
本专业领域研究立足于民族地区,以现代教学论和体育教学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及科学研究方法,注重科学理论向体育教学实践的转化和落实,开放式探讨现代体育教学和民族体育课程资源的融合,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实践体系。
2、竞赛组织(540103)
本专业领域研究运用管理学理论、体育基本理论以及体育赛事管理与运作等专业知识,应用于体育竞赛组织工作实践,培养研究生具有独立从事竞赛组织管理与运作的能力,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社会体育指导(540104)
本专业领域研究运用社会学、管理学以及体育学等多个学科综合知识,探索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管理模式、组织形式以及运行机制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创造性地解决大众健身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年限不超过3年。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学术报告1学分。
2、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适用研究方向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春  |  
      秋  |  
     ||||||||
学位课  |  
      公共必修课  |  
      11000001  |  
      研究生英语  |  
      全体  |  
      108  |  
      4  |  
      √  |  
      √  |  
      |
110000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11000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自然科学类必修  |  
     ||||
11000004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  |  
      社会科学类必修  |  
     ||||
11540101  |  
      体育管理学(张小林)  |  
      36  |  
      2  |  
      √  |  
      |||||
11540102  |  
      运动训练学(吴永海)  |  
      36  |  
      2  |  
      √  |  
      |||||
11540103  |  
      体育教学设计与实践(刘少英)  |  
      36  |  
      2  |  
      √  |  
      |||||
11540104  |  
      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田祖国)  |  
      36  |  
      2  |  
      √  |  
      |||||
11540105  |  
      科研设计与SPSS (张天成、谌晓安)  |  
      54  |  
      3  |  
      √  |  
      |||||
非学位课  |  
      专业选修课(体育教学)  |  
      21540101  |  
      教学论(张天成)  |  
      体育 专业 硕士  |  
      36  |  
      2  |  
      √  |  
      体育教学方 向学生必修  |  
     |
21540102  |  
      体育运动心理学(吴湘军)  |  
      36  |  
      2  |  
      √  |  
      |||||
21540103  |  
      运动场地设计与管理(吴永海)  |  
      36  |  
      2  |  
      √  |  
      |||||
专业选修课(竞赛组织)  |  
      21540104  |  
      社会学(万义)  |  
      36  |  
      2  |  
      √  |  
      竞赛组织方 向学生必修  |  
     |||
21540105  |  
      体育竞赛裁判学(彭长锦等)  |  
      36  |  
      2  |  
      √  |  
     |||||
21540106  |  
      体育市场营销(张小林)  |  
      36  |  
      2  |  
      √  |  
     |||||
专业选修课(社会体育指导)  |  
      21540107  |  
      社会体育学(周道平)  |  
      36  |  
      2  |  
      √  |  
      社会体育指导 方向学生必修  |  
     |||
21540108  |  
      体育史(龙佩林)  |  
      36  |  
      2  |  
      √  |  
      |||||
21540109  |  
      健康与运动处方(崔素珍)  |  
      36  |  
      2  |  
      √  |  
     |||||
补修课  |  
      31540101  |  
      运动解剖学  |  
      36  |  
      随本科 生开课  |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学生补修  |  
     ||||
31540102  |  
      体育概论  |  
      36  |  
      |||||||
31540103  |  
      专项技术  |  
      36  |  
      |||||||
必修环节  |  
      教学实践  |  
      2  |  
      |||||||
社会实践  |  
      2  |  
      ||||||||
学术活动  |  
      1  |  
      ||||||||
课程设置分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为政治理论课程与外语类课程,共计7学分。不同专业领域研究生应修读5门专业领域核心课,共计11学分。应修读至少5门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可跨选其它方向选修课),至少获得10学分。
五、实践环节与学术报告
1、实践环节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从事累计不少于9个月的实践学习,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考核合格计4学分。第3—4学期进行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体育教学专业方向到中学或大学由校内或校外导师指导教学实践。竞赛组织专业方向到省或州竞赛训练处(科)由校外导师指导竞赛组织工作实践。社会体育指导专业方向到负责群众体育工作的部门或社区内开展群众体育实践工作,由校外导师指导实践;毕业前须获得二级以上(含二级)的社会指导员证书。具体按照体育科学学院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执行。
2、学术报告
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会,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沙龙、讨论班等形式,由年级学术辅导老师管理和考核,考核合格计1学分。具体按照体育科学学院学术报告活动方案执行。
六、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第三学期的第1个月内进行。各学科须组成有指导教师参加的中期考核组,对课题进度和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对是否延期提出建议。除执行研究生处有关规定外,各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提出进一步的具体要求。
七、学位论文
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修完规定全部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并通过中期考核后,方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学位论文必须是经导师组认可,由攻读学位者本人独立完成。研究生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1、选题要求
学位的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体育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体育教学、竞赛组织与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的实际问题,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应具有创新性、实用性。论文形式可为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赛事策划和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方案等。论文内容要强调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实际中的应用。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安排在第2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论文工作计划必须在每年的六月三十日前完成。开题报告通过后,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进行硕士论文准备与撰写硕士论文。中期考核安排在第3学期开始阶段。
3、论文工作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报告(或实践报告)安排在第3学期末。
4、学位论文后期工作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评阅、论文盲审、答辩程序等按有关规定执行。达到毕业、学位相关要求,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可获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八、正常学制(3年)主要管理环节
序号  |  
       项 目  |  
       时间安排  |  
       组织与指导  |  
      
1  |  
       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  
       第1学期 (入学月完成)  |  
       指导教师  |  
      
2  |  
       课程学习  |  
       第1、2学期  |  
       学院; 研究生处  |  
      
3  |  
       论文开题(研究生作开题报告,填写提交审定的《开题报告书》)  |  
       第2学期 (期末前完成)  |  
       学院; 导师组评议指导  |  
      
4  |  
       中期考核  |  
       第3学期 (10月前完成)  |  
       学院组织  |  
      
5  |  
       论文中期检查(研究生作论文研究进展报告,填写提交《论文中期检查情况表》)  |  
       第3学期 (12月前完成)  |  
       学院; 导师组检查、指导  |  
      
6  |  
       论文预答辩和论文修改  |  
       第4学期 (4月完成)  |  
       导师; 导师组  |  
      
7  |  
       论文送审(按评审意见修改)  |  
       第4学期 (5月完成)  |  
       学院; 研究生处  |  
      
8  |  
       论文答辩  |  
       第4学期 (6月完成)  |  
       学院组织  |  
      
九、必读书目
[1]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编委会.全民健身指导丛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邓树勋.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5]童绍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人民海关出版社,2002.
[6]编写组.中国体育近代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7]李秉德.教学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8]曲宗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季 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0]张力为.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李 丹.学校心理卫生学[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2]斯蒂芬·P·罗宾斯(美)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布伦达·G·匹兹(美).体育营销案例分析[M]辽宁:辽宁科技出版社,2005.
[15]李明等(美).体育经济学[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6]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7]]刘勇.体育市场调查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席焕元.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9]李诚志.教练员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20]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1]周静华.体育文献检索与利用[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