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院硕士点
     
     
    学术型硕士点简介
    2016-05-18 21:34 海阔天空 

    学术型硕士点简介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该方向在理论研究上,力图结合西部民族经济文化资源与背景,开创体育与产业经济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交叉学科的创新发展与繁荣;在实践上,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体育产业和民族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和谐。主要包括三个领域:第一是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第二是体育健身娱乐与赛事资源开发;第三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

    2、社会体育组织与管理:本方向从社会体育学、健康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利用西部民族地区大众健身状况调研和监测的资料,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体育活动现状、规律与特征,着重从管理制度、自然社会环境、社区文化、人才培养等因素着手分析该地区社会体育活动变化的特点、规律、趋势及存在的差异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城镇社区体育研究、村寨体育研究、农民工体育研究。

    3、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该方向主要是探究人们在体育活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揭示人的心理活动与体育活动交互作用的原理及其依赖关系。培养从事运动心理训练与咨询、大众体育心理指导以及运动心理教学与科研的专门人才。主要内容包括:(1)锻炼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体育运动心理技能训练理论与方法;(4)体育运动参与人员(运动员)的心理机能评定及干预;(5)大众健身运动的心理监控与辅导;(6)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二)学科优势与特色

    1、师资队伍:目前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15人,其中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从学历结构看,师资队伍中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12人,从职称结构看,教授4人,副教授8人。

    2、教学科研:已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与重要研究成果。先后10余项教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本学科成员参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和全国优秀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在科研方面,有12项课题被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教育厅资助,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5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3、研究生培养:2006年吉首大学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招生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48名,毕业35名,就业情况良好。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及时地将体育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要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特别是挖掘体育学课程的人文教育价值,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开放性办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040302运动人体科学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运动损伤与康复:研究运动性损伤的发生规律,预防措施;运动损伤康复手段(理疗、按摩、针灸等);民族医药在运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探讨。

    2、体质与健康促进:不同民族群体体质健康状况变化的特点、规律、趋势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体育锻炼等因素对不同民族群体体质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各因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不同群体体质水平与健康状况的关系,运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群体体质水平与健康状况关系;改善不同民族群体体质健康状况的对策,重点探讨体育锻炼、健康教育等手段对其的影响。

    3、运动健身理论与运用:运动时人体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探讨不同人群肥胖发生的机制及运动健身的减肥效果;研究中医中药在运动健身养生的理论与应用。

    (二)学科优势与特色

    1、师资队伍

    该学科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较合理,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湖南省教学能手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芙蓉标兵岗”的骨干成员。

    2、教学科研成果

    完成各级各类课题1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全国教育规划专项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在核心期刊(CSSCI、CSCD)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等。本着“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坚持“老带新”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科研条件

    成立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包括6个分实验室(运动解剖、运动生理、体育保健、体育心理、运动技术分析和综合分析室),面积达720平方米。2011年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200万元资金建立了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实行资源共享。另与医学院、生物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等院系合作研究、资源共享。为研究生教学和教师、研究生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4、研究生教学

    已培养环境与体质健康方向硕士研究生13人、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与保健方向硕士研究生19人。

    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

    (一)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用教育学、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课程论、运动训练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综合性研究。培养能够在体育教育领域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主要内容包括:体育人才的素质结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体育教育各专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等方面。

    2、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本研究方向主要是采用一般训练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决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方法,以发现、分析、解决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问题及其评价为切入点,从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对田径、体操(含体育舞蹈、健美操)、武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训练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的诊断、评价和调控。从理论上扩展运动训练的研究思路,丰富专项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从实践上以严谨、科学、实用为原则,加强运动训练研究中的可操作性,以使其研究成果能够解决运动训练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实际问题。

    3、运动竞赛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运动竞赛价值、运动竞赛体制、运动竞赛组织、运动竞赛管理、运动竞赛方法、运动竞赛规则、运动竞赛裁判、运动竞赛环境、运动竞赛效益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运用竞赛学、竞赛规则学、竞赛裁判学、竞赛方法学、竞赛组织学等竞赛学科基础上,结合运动学、运动训练学、运动锻炼学、运动学习学等运动学科知识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研究,探求运动竞赛规律,加强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管理,提升运动竞赛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促进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注重运动竞赛的实用性,综合不同学科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探索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的科学方法和特殊规律,从“组织竞赛”的角度认识和反映竞技运动的过程,优化竞赛环境。

    (二)学科优势与特色

    1、师资队伍:有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4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0人。该学科己形成以刘少英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特色和优势鲜明的科研布局,学科发展总体水平省内领先。

    2、科学研究成果:获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5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7项,湖南省社科基金、社科联、教育厅课题2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6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获全国体育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体育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湖南省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篮球”课程为湖南省精品课程;“体操”和“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

    3、人才培养:1999年获得体育教育本科招生权以来,先后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已通过7年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生培养成功经验。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研究、教学和训练等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采取以导师为主,教研室指导教师及导师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4、教学条件:图书资料室拥有图书3.7万册,期刊30余种。有多媒体教室3个,万元以上实验设备30多台(件),价值3佰多万元。1999年以来获科研经费100多万元,学科建设费、研究基地建设费40多万元。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和调研活动,扩大研究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形成以下主要研究内容:广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区域民族体育文化差异研究、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研究,在国内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中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吉首大学特色。

    2、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与实践:对较成熟的典型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教学训练方法、竞赛组织和裁判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化发展和现代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和长期积累的研究优势,该研究方向主要形成了以下研究内容:民间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研究、民俗民间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3、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与保健:运用生物科学的前沿思想和新技术,深入地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对人体生理机能和体质健康的影响机制,测定和评价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对身体健康影响的效果,研究不同人群运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具体方法,为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抵制伪科学、伪传统,提高我国人民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具体研究内容有: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机制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效果评价研究、不同人群传统体育养生保健方法研究。

    (二)学科优势与特色

    1、师资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8名,教授5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2人。有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2人。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思想过硬、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意识、富有朝气的学术梯队。既有学术造诣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又有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学术带头人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首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宪梓教育奖获得者,全国优秀青年体育教师,为亚洲体育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在国际国内体育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2、教学科研成果:本学科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领域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理、教学与研究。为全面考察研究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常年定期深入民间,收集挖掘了多项散见于民间或已失传的传统项目。将散落在民间的民族传统体育加以完善改造后,纳入教学之中,目前,已为学生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必修课,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高脚竞速、陀螺、舞狮等公共选修课,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经过他们的整理与推介,“高脚竞速”项目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棉花球”被列为第七届民运会表演项目。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科学体系,本学科教学研究人员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8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局管课题12项,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课题10项,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资助课题3项,湖南省教育厅课题8项。在《体育科学》、《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篇,其中近20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民族传统体育教程》、《土家族民间体育》等著作6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3、学科研究特色:一是建构了体育形态学的民族体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研究抓住民族体育与世界体育关系的实质,在注重解释区域民族体育现象的同时,特别重视研究方法论的建设。在对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的运用和反思中,形成了“体育形态学”的理论,构建了民族体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二是形成了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互证互释的研究思路,根据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不仅关注前人成果,更加关注民族体育所依存的民族社会,注重对民族体育的田野考察,确立了文献与田野调查互释的研究思路,形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与编目研究成果。三是形成了区域民族体育与广义体育文化共鸣的研究格局,研究以广义体育文化为研究视阈,着眼于区域民族体育文化差异的研究,以把握民族体育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和丰富世界体育文化为目标,突破了国内此前仅以武术为主的局限,取得了“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理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价值导向”、“高脚竞速竞赛训练规范”等特色鲜明的独创性研究成果,具备较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服务能力。

    4、人才培养:(1)培养目标方面: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使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专项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研究、教学和训练等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2)课程设置方面:本学科课程设置合理,开设了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能够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的最新成果。(3)培养方式方面:采取以导师为主,教研室指导教师及导师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注意因材施教。(4)培养数量方面:2004年至今已招收硕士研究生近90人,授予硕士学位46人,毕业生就业率为百分之百,1人被评为2010年度湖南省优秀硕士毕业生。(5)学术交流方面: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和调研活动,扩大了研究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6)学生科研成果方面: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较高,成果影响较大,2篇学位论文分别被评为2009年和2010年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硕士研究生在国内省级及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CSSCI等核心期刊近20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